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耕地管控与开发要讲科学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10-17 04:11:41

  耕地是具备极其重大生态功能的资源要素,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根基。随着一直增长的人口需求,耕地资源的压力持续不断的增加,退化趋势不断加剧。而我国耕地资源类型多样,必须根据实际实施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控,从根本上保护珍贵的耕地资源,遏制退化趋势。

  数量上,严防死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节约集约用地,做到尽量“不占少占”,占补平衡保证“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与质量的稳定。“十分珍惜和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法定的基本国策,保护耕地是我们的生命线,要把保护耕地放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第一需求的位置上,珍惜和合理规划利用每寸土地。要把耕地从“供给”的位置转换到“需求”的位置上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好、利用好每一寸耕地。

  质量上,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经建设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6.4亿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左右,亩均节水24.3%,不仅亩产大幅度提高,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分别减少了13.8%和19.1%。我国计划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保证旱能浇、涝能排,“藏粮于地”,确保每年5亿吨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生态上,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耕地稳定性。对自然禀赋不好的不稳定耕地的利用,要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以明确的指标为评价、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统筹协调,趋利避害。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查清限制条件,充分评价不稳定耕地的适宜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合理规划利用坡耕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良田。由于长期的人口与粮食压力,旱坡地被大量开垦,虽然短时间内增加了一定的粮食产量,但同时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因此,我国十亿亩旱坡地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全力发展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不宜耕作的坡地造林种草,增加坡地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以达到改山治水恢复植被、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充分的发挥旱坡地增产潜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由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土地扩张慢慢的变多地在更贫瘠的土地上进行。在持续的高资源需求下,我国耕地利用不可避免地有数量压力,不可避免地要利用部分“相对脆弱、相对质量差”地区的边际耕地资源。这些耕地大多分布在在土地退化较明显的生态脆弱的农林复合区和农牧交错区,以及基本上没有开发的自然保护区。

  农林复合区是传统种植业的边际地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农林复合土地利用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复杂性、集约性、稳定性和高效性。农林复合土地利用系统在水土保持、土壤肥力、防风、净化二氧化碳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区域也是退耕重点区域,同时耕地撂荒问题也较严重。

  为了促进农林复合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一定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统筹推进农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低丘缓坡荒滩开发等工作。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同时不断丰富土地整治内涵,与当地实际需求、区域发展的策略等相结合,提升土地整治品质,扩大土地整治综合效果。

  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系农业生产边际地带,是生态脆弱带。人类在管理自然、利用资源同时,过度的干扰和掠夺使得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们应充分认识农牧交错带自然ECO的环境承载能力,农业的生产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符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

  自然保护地是最重要的生态空间之一。我们应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ECO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严格保护,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合理界定自然保护地范围,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明确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立足全要素保护,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以世界上10%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持续土地利用必然的联系到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我国耕地资源的利用状况、质量、资源潜力、承载力及其利用效益等重要信息,总结各种影响因素对耕地资源的作用规律,建立完善的耕地资源评价体系,为耕地管理和其它研究工作提供现实性、准确性高的科学资料与辅助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科学的探讨与实践,寻求一条既尊重自然规律,又充分的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以此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互动、社会经济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Copyright © 2020 m6米乐娱乐 | 晋ICP备200008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