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土地整治项目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9-13 07:32:35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精确指出了国家鼓励和倡导土地整治, 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整治, 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 为城乡统筹发展,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土地平整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对田、 水、 路、 林、 村实施综合整治, 以增加耕地数量、 提升耕地质量、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协调人地关系、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及景观环境、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终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三农” 效益得到提升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的土地利用活动[1]。土地整治的本质, 是对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治理与优化。土地整治具有多功能性, 例如生产功能、 生态功能、 经济功能、 社会功能等, 因此土地整治的方式,可以依其功能的不同而进行划分。
土地整治的重点, 最重要的包含控制水土流失、 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 恢复和改善土地生产力等内容。土地整治设计原则, 应遵循整治土地与蓄水保土相结合原则, 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改善、 景观美化相结合, 土地整治与防洪排水工程相结合原则, 土地整治与水土污染防治相结合原则。其中, 整治土地与蓄水保土相结合原则, 就是指在土地整治过程中, 要根据坑凹与弃土 (石、 沙、 渣)场的地形、 土壤、 降水等立地条件, 按 “坡度越小, 地块越大” 的原则划分土地整治单元。按照立地条件差异, 将坑凹地与弃土(石、沙、 渣)场分别整治成地块大小不等的平地、 平缓坡地、 水平梯田、窄条梯田或台田。对形成的田面应采取覆土、 田块平整、 打畦围堰等蓄水保土措施。
从当前的土地整治来看, 部分土地整治活动, 存在 “有名无实” 的异化现象, 一些土地政治并非是以提高土地本身的质量和状况为目的, 不符合目前国家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中强调土地“治理” 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土地整治过度重视 “占补平衡”, 存在 “重数量、 轻质量和生态” 问题以及土地整治活动社会化产业化不足等问题。土地整治项目中, 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规划设计部门的认识偏差, 以及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体现在:
第一, 认为 “土地开发整治项目本身就是水土保持措施”。一些规划设计者认为, 土地开发整治项目, 本身就是立足于水土流失防治和土地荒漠化预防而开展的, 因此水土保持方案就没有必要再编制,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也不同提交。实际上, 土地开发整治项目中, 虽然制定了一些水土保持措施, 但是这些水土保持措施往往内容较少、 缺乏深入细致的阐述, 因而不利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时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同时, 填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或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是有关规定法律法规的要求,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第十五条和第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第十二条和第十四条规定等。
第二, 认为 “土地开发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已设计防护林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按照土地开发整治规划设计规范, 其中有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护林的规定,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也会制定相应的方案, 所以就不会再专门填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水土保持措施难以得到一定效果落实。
第三, 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按照有关政策和规定,土地管理有关部门之间要和水利部门、 水保部门之间做好沟通和协作, 对土地整治规划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协调规划, 共同完成水土保持工作。但是, 除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外, 土地整治项目所有的环节中水保部门很少参加, 对项目进展和运营了解过少。
针对以上问题, 土地整治项目在规划阶段就要格外的重视规划设计部门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制作, 强化编制人员对水土保持措施编制重要性的认识, 按法律规定程序填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或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同时, 加强土地整治项目部门与水利部门、 水保部门的沟通协作, 依据土地整治的实际提出水土保持的有效方案, 把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设计思路应用于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 共同实现保持水土、 提高土地质量等目标。
土地整治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物措施或工程措施实施, 以对区域内土壤、 水分、 植被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过程。土地整治, 最先会对区域内的土壤产生影响, 促进土壤理化性质的再生, 进而引起土地利用结构和资源性质的改变。然后, 土地整治会改变区域的水文结构, 影响水文过程的发生。最后, 植被类型和数量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区域的气候也会受到影响。
在土地整治的全过程中, 无论是土壤结构的改变, 还是土壤质地的改变, 亦或是水文结构、 区域水资源分配、 水环境质量的 改变等, 都会对区域水土保持带来影响。
第一, 土壤结构和土壤质地改变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土地整治会引起土壤结构改变, 例如荒地垦殖改变原有土层结构, 坡地开垦扰动地表、 坡面, 筑路及村镇建设机械压实土壤等, 这一些都会导致土地沙漠化、 水土流失加剧, 给水土保持带来不利影响。土壤质地也会因土地整治而发生改变,例如对土壤表层的开挖, 土层平整后的回填等, 会使得地表土层土质疏松和粒度细化。很明显, 土层土质疏松和粒度细化, 加之后期耕种对土地的翻挖, 极易导致山地的水土流失, 水土不易保持。
第二, 水文结构改变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灌溉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以及梯田建设、 坡地垦殖等都会对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产生作用, 改变生态环境及类型。例如,混凝土灌溉水渠的修建, 一方面便利了水流输送, 另一方面也使得区域水源难以涵养;某些河流上游建立堤坝, 导致下游河道干涸;坡地垦殖增加了土壤侵蚀的危险, 并阻止了流域水资源的补给过程;大面积耕地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植被的生理性干旱状态更加严重。
第三, 区域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质量改变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土地整治项目, 会发生植树种草活动、 拓展耕地活动等, 这些活动对水资源的要求比较高, 会对区域水资源的分配带来不利,影响区域内另外的地方水资源的利用和水土保持。土地整治中对工矿企业的安置、 新集镇的建设等, 会产生较多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水, 影响到区域的水环境质量, 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会导致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难以顺利实施。例如, 上游地区安置新的厂矿企业, 那么下游区域的居民用水、 农田灌溉等都会受到影响。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 在给水土保持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有一些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 大多数表现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所实施的农业水土工程和防护林工程对水土保持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 农业水土工程对水土保持的意义。通过土地整治中各项农业水土工程的实施, 能轻松实现节约水资源、 降低水能损耗的目标, 有利于区域水资源的保持与分配。
(1)山沟治理工程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水土泥沙含量, 对山洪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具有防御作用。沟头防护工程、 谷坊工程及各种淤地坝、 拦砂坝等,既减少了径流的泥沙含量, 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洪水灾害, 又可以对基本农田进行保护。
(2) 山坡治理工程的设施, 能改变局部地形, 进而提高土壤的蓄水、 含水量。排水设施和支撑性建筑的修建, 能解决水流速度过快、 水流过量而引发泥石流、 水土流失等灾害,有利于水流下渗以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土壤的湿度。
(3)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引洪灌地、 小型蓄水塘坝、 引水上山设施、 小型水库等, 能起到拦截坡地径流等水土保护作用, 提高土壤的含水蓄水量。
(4)农业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的改变, 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 发挥水土保持的最大效能。例如高横条间栽技术、 植物种植种类的特定选择等, 能大大的提升植物的抗风能力和保持水土能力;灌溉方式改为滴灌式, 不仅能扩大灌溉面积, 便于农作管理, 而且也能起到节约水资源和水能的作用。
第二, 农田防护林工程对水土保持的意义。增加值被是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内容, 通过防护林的种植, 一方面对农田的防风沙、 保护沟堤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 防护林的增加, 对于区域水土保持意义重大。
(1) 土地整治项目中广泛营造和保护人工植被, 利用植被对土壤水分的蓄纳作用, 能够大大减少水土流失、 留住更多雨水, 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
(2) 土地整治中的土地平整等工程, 通过在鱼鳞坑、 水平梯田植树造林, 能有效发挥水土保持的作用。
(3)在山坡地表种植树木草皮, 在陡坡山顶密植树木, 能对地表起到较好的加固作用, 降低山洪和滑坡等危害,减少降水径流的快速流失。
总之,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 不仅能优化项目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而且能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在大的格局上降低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 城镇化建设、 粮食安全保障、 人口增长、 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等都需要土地资源, 所以土地整治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事关国土规划全局。防治水土流失是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内容,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土地整治对水土保持的不利影响和意义, 扬长避短, 认清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要点、 总结出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案, 以促进区域间的和谐发展。
文章来源:《建筑规划与设计 》论文《土地整治对水土保持的影响与意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