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9-13 07:32:25
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印“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十项规划用地系列指引,规范引导用好用足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支持政策,赋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逐步加强政策引导,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结合工作实际,对系列指引内容接着来进行深入解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全地域、全要素、全周期、全链条”为理念和方法,坚持“内涵综合、目标综合、手段综合、效益综合”,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与传统土地整治不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着力开展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的综合治理,努力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强化要素保障,支撑城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面向农用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高效集聚、生态用地功能提升等整治目标,结合不同片区整治提升需求,系统开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乡村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四类整治任务。
农用地整理是以农用地为对象,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建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处于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农业发展基础好。项目区内农用地占比超75%、未利用地占比约10%,存在农用地种植结构不当、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较低、内涝等问题。通过复耕复垦、土壤改良、化零为整等工程技术方法,预计可实现约7000亩农田连片规模化利用,目前已完成约2000亩农田的整治工作。同步开展项目范围内河道和防洪排涝工程,目前已完成潖江河13公里主干河道平整清障,疏浚支流和沟渠约30千米,完成河道沿岸15个排涝泵站设备维护,对11个泵站配备备用发电机,切实提升河道防洪排涝综合能力,提高乡村生态环境安全韧性。
建设用地整理是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对利用率不高的村庄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进行整治的活动,最重要的包含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通过有序整治、利用、盘活各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承载空间。
老城区的更新坚持“拆、治、兴”并举,按照“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聚焦“一核、一线、多区”,以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微改造为抓手,以公共品质提升为目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以往拥挤杂乱的纪念碑前,现在已经成为环境优美、空间宽阔整洁的纪念碑广场;闲置的鼓楼济渡已经被打造成一个“小而精”、满足市民文化休闲需要的广场。
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ECO严重受损退化、生态功能失调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变弱的区域,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对修复对象进行生态恢复、生态整治、生态重建和生态康复的活动。
鸭洞河治理工程一期整治105国道上游0.95千米,二期整治9.688千米。项目结合一河两岸生态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对鸭洞河进行河道疏浚、堤岸建设、新建跌水堰,同时“嵌入式”建设亲水驳岸、湿地浅桥、文化长廊等景观节点,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小镇“迎客厅”。项目整治后,在生态建设方面,既提高防洪能力和改善水环境,保障两岸人民生产生活财产安全,又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严格保护传统乡村风貌和历史文脉,保护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其他历史环境要素。
从化区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布局,优先开展涉及建设用地整理项目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村庄规划中明确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用地经济技术指标,同时将相关整治任务、指标和布局要求落实到具体地块,明确组织管理、实施时序、资金估算等内容,发挥村庄规划作为乡村地区法定详细规划的作用,支撑整治区域范围内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和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用地需求。确保整治任务有规划依据、整治项目能落地实施。
如鳌头镇高平村通过编制村庄规划(初步成果),明确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核心整治区域范围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的用地指标,规划完善村域范围内用水、用电、排污、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为下一步整治项目范围内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乡村产业引入提供规划引领和用地保障。
近年来,广州市面向“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全域土地整治工作探索,通过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山清水秀、田沃林葱、业兴人旺、村美民富”的超大城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样板。根据市内各区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分区施策,主要形成三种整治模式。
一是城乡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强化生态、农业优势资源利用,建设生态保育与生态价值实现样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整治路径方面,以源头治理和生境修复引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推进森林抚育、河道整治、零散耕地腾退与连片布局优化、空心村迁村并点、矿山复绿等整治工程,推动流域自然生态品质提升与农业空间连片化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乡村,推动实现乡村振兴与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产城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强化产业用地整理与效能提升,促进产业连片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运用储改结合、整体收购改造、自主改造等再开发工具,加速盘活低效用地,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产能,提高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释放存量资源形成新空间供给,为新动能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留足空间,实现产业和城市空间“双转型”。
三是老城市新活力模式。通过结合建设用地整理,探索存量用地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再开发路径。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以混合改造、微改造为主,推动小范围、渐进式的存量土地再开发,为文创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载体;鼓励老旧小区增加公共配套设施与公共空间,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