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一把椅子见证两任“兵支书”接续猛进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5-05-05 12:02:51

  在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杠头沟村的党员活动室里,一把陈腐的黑色椅子镌刻着该村展开的精力暗码。从上世纪90年代起,这把原村党支部书记使用了20余年的椅子,见证过他劈山开路、兴修水利的方案布置,更好像一个接力棒,凝聚着两任村支书接续猛进的初心任务,也见证了杠头沟村在创业过程中先后荣获了“绿色小康村”“先进党支部”等数十项荣誉。

  “种一坡,打一车,撮一簸箕,煮一锅”“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姑娘往外嫁,小伙倒插门。”这些都是1994年曾经杠头沟村撒播的顺口溜。旧日的杠头沟村地处荒山顶,耕地面积2929亩,330多户乡民散居在四条交织的沟岔里,村团体欠有10万多元外债,乡民人均年收入缺乏300元,被龙城区确定为第一批需求整理的后进村。

  1994年冬季,召都巴镇党委决议从改进村“两委”班子下手。通过调研,发动退役后在村里承揽砖厂的邢志军担任村干部。随后,经民主引荐、党员推举,邢志军全票中选村党支部书记。

  临危受命的邢志军一就任就带着村“两委”班子到各地观赏学习、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当年他们到凤城市大梨树村观赏后纷繁慨叹:“人家都那么好了还在尽力,咱们更要‘撒楞儿干’。”从此,这句“撒楞儿干”成了杠头沟人的口头禅,更展开为一种精力传承。

  向贫穷宣战的第一仗便是筑路。从1995年开端,邢志军先后安排乡民进行了12次大规划的筑路会战,争夺到450多万元资金,乡民累计出了1万多个义务工。“现在不管是村主干道、田间作业路,仍是环山路,都修成了柏油路、水泥路,直接通到乡民家门口,农用车和轿车都能走。”乡民田少勇快乐地说。

  路修好今后,邢志军又带领乡民开端管理荒山。杠头沟村先后展开了7次管理荒山大会战,累计整地挖坑、退耕还林还草7200多亩,栽种大枣、山杏、梨树等9000多亩,还把60余万株天然的山枣树嫁接成大枣,荒山悉数完成了美化,为大众建起了一座“绿色银行”,完成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为了让乡民离别靠天吃水的日子,自2001年以来,邢志军带领乡民建方塘、修蓄水池、打深水井,处理了全村的用水难题。

  邢志军与村“两委”干部每天都在揣摩怎样带领大众共同致富。他以调整工业体系为突破口,积极争夺银行贷款和上级资金支撑,发动乡民搞大棚蔬菜栽培。2000年,杠头沟村建起了289栋高标准大棚,开端栽培大棚蔬菜。邢志军还协助农户与大连长青农业展开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蔬菜产销合同。2006年,乡民人均收入到达4250元,村团体经济收入20万元,终究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

  “2014年,咱们村建起了禽安饲养场,养的鸡有十二三万只,猪牛羊的饲养也都成规划了,还展开了新式墙体资料制造工业。”杠头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陈玉娥回忆说。

  工业强了,乡民富了,邢志军又决议展开生态旅行和文明旅行。通过争夺资金、招商引资和村团体投入,村里建起了两栋2万平方米的居民楼,修建了占地36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建设了晚年公寓、饭馆和鱼塘……通过20多年的展开壮大,旧日的贫穷村变成了一座小康乐土。

  回忆起老支书邢志军的点滴往事,杠头沟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程海峰很是慨叹:“我2015年从部队转业后就回到村里了,老支书是2019年退下来的。这把椅子却没有‘退休’松劲儿,就像‘撒楞儿干’精力的接力棒,我接住了就绝不能松劲儿。”

  程海峰对杠头沟村的展开有自己的主意,从2019年开端,他便带领乡亲们打起了村庄复兴攻坚战。

  杠头沟村有一个特征农产品——绿豆粉丝,乡民们沿袭传统工艺手艺出产的绿豆粉丝家喻户晓。为了把绿豆粉丝加工工业做大做强,村里2021年出资80余万元修建了一座粉丝加工车间,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的粉丝加工工业链。粉丝年出售量达1.5万公斤,为村团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带动30余名乡民工作。

  “程书记思路活,选用线上线下联动的出售形式,粉丝彻底不愁销路。新建的杠头沟粉丝展览馆全面展现了粉丝的制造的过程以及村情村貌,在宣扬绿豆粉丝的一起也宏扬了民间传统文明。”杠头沟村村委会委员邢合瑞说。

  近年来,杠头沟村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展开形式,连续领办了龙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建设了肉牛饲养场和500余亩的村团体参观果园,以吸纳务工、土地流通和分红等方法,把单个经济困难乡民归入到工业链条中。现在,杠头沟村乡民人均年收入到达2万元以上,村团体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

  跟着基础设施的提档晋级、村容村貌的换颜提质、养老服务的更迭立异,杠头沟村的村庄复兴之路越走越宽。在新建的口袋公园、文体广场以及公益晚年食堂内,随处可见乡民脸上弥漫的美好笑脸。

  记者采访时,程海峰又一次坐在这把黑色椅子上签署文件。阳光透过窗户照耀进来,模糊间,两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身影似乎重叠了起来,他们怀着带领乡民致富的决计,为推动村庄复兴奉献着自己的力气。(李长丽 农民日报·我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刘菁)

Copyright © 2020 m6米乐娱乐 | 晋ICP备200008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