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延安市国土空间规划出炉重点在两个方面!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7-07 10:29:25

  7月中旬,延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审议了《延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

  华商报记者梳理了这篇15年期的规划,并和规划编制人员聊了聊,发现无论是从整体的发展定位,还是国土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亦或是之后的各项分类规划内容,规划的重点非常明晰:历史背景和文化和生态保护,这两部分是整体篇幅中最重要的亮点,并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土地保护等模块环环相扣。

  规划的主要编制人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王英帆告诉华商报记者,国土空间规划结合了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等多部分内容,属于多规合一,所以在编制规划期间,也需要城乡规划院、土地规划院等联合起来组成联合体,进行共同编制。而地市的规划有时可能由省规划院甚至“国家队”进行规划和编制,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延安此次的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这场跨度十数年的国土空间发展规划范围,包括了市级行政区在内的“两区一市十县”,总面积为37031平方公里。

  王英帆告诉华商报记者,国土规划的重点是聚焦空间问题,做好空间保障。规划的重点有二,一是文物和文化,二是生态和耕地保护。“延安特有的文化和文物积淀非常丰厚,因此,首要的规划重点,就聚焦在延安的文物保护和革命旧址的保护上,这是整个规划的基础。另外一部分是做好黄河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生态保护,延安不仅处在黄河流域,同时还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虽然当下的生态环境有了大幅改善,但生态脆弱性依然存在,所以生态保护也是规划的一大重点。”

  这两部分是此次规划的核心,之后再落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规划,从而推动延安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的规划体系中,发改委编制的发展规划是龙头,发展本身是就像双人对弈落下的棋子,而国土空间规划是为发展前期铺设的棋盘。我们重点是要把做好各类空间的布局,文化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以及产业空间,做好空间分类,之后化解各类空间之间有的矛盾,以此做好整体的空间保障。”

  从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中能够正常的看到,延安的区域生态以保护为主,推动流域协同合作和区域协同合作。而区域的发展协同,共分4大模块,分别是重点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相互连通、文化遗产共保共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

  从轴心图能够准确的看出,以延安中心为原点,能源的发展规划顺着陕西榆林一路延伸向北,远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和包头;生态则从榆林向东转折,延伸至山西太原;城市服务发展从延安出发,向西向北延伸至吴起和银川;而文化发展则一路向南,辐射至黄陵、铜川甚至西安。

  “严格制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坚持耕地保护优先,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实施耕地用途管制。延安市落实耕地保护的目标是371.12万亩,划足划优永久基本农田共计284.33万亩。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极重要和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域,延安市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6.45%。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因地制宜引导城镇空间形态布局,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共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43.92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0.79% 。

  王英帆介绍:“这一些数据的划定,是根据各个区域的真实的情况得来,有些地方的生态比重比较大,那么它的红线比例就会比较高,反之,红线的比重就较小。需要科学理解这些数值,不是说一个地方划得越高越好,也不是说划得越少越好,而是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反映地方特点和地域特征。通过‘三条控制线’把生态空间保护起来,把耕地保护好,在此基础上,落实十四五规划的产业重点,推动生态空间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好空间保障。”

  《规划》以“守护黄土高原生态安全”为目标对生态空间进行分类,分为“一带、三山、五廊、多点”。

  “三山”其一是延安西南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子午岭;其二是延安东南角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黄龙山及其余脉,在《规划》内统称为黄龙山-劳山;其三是延安北部,陕甘宁三地交界的白于山。

  “五廊”则是沿着五条河道划定的主干河流生态廊道,由北向南分别是清涧河生态廊道、延河生态廊道、云岩河生态廊道、仕望河生态廊道、北洛河生态廊道。

  而最后的“多点”是指多个自然保护地和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例如中山川水库饮用水源地、王瑶水库水源地、南泥湾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等。延安目前拥有自然保护地21个,其中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公园14个。

  《规划》提到,要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形成全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具体的整合优化方式,则是对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进行整合优化,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宝塔山、枣园、黄帝陵、七大会议旧址......延安的革命文化在全国久负盛名。在《规划》开篇的发展定位中,延安的四大定位之一就是“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首先是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延安包括1座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2座省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13个中国传统村落、72座省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

  从文物保护单位的分类来看,延安共涉及4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5处革命旧址、8569处不可移动文物。

  此外,延安市有7处省级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和5段历史地段。1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省级非遗、215项市级非遗。从文化路线上看,规划中明确,要整体保护长征、秦直道、延州道等文化线路体系。

  文化之下,是历史保护。《规划》中明确,要构建“三片两带多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格局。

  “三片”分别是位于延安中心位置的延安历史城区、延安南端的黄陵历史城区,以及延安北端的子长历史城区。

  “两带”则是贯穿延安市的红色文化带,以及和隔壁山西省交界处,由黄河而划定,由河向西发展的黄河文化带。

  “多点”则指的是上一部分描述的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各级文保单位及革命旧址。

  在《规划》末尾,对文化的保护方式也提出明确要求:核心保护区不得建设破坏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开展或进行可能会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相关活动。建设控制地带不得修建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因为延安的特殊性,需要把革命旧址、文化文物,进行建档建库,充分保护起来。此前,为了规划的合理性,规划团队历时3年把延安的445处革命旧址、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一些重要点位,进行了实地的摸排,建库建档。所以说文化一定是整个规划的核心、特色和亮点。”王英帆说。

  王英帆介绍,目前延安的主导产业是能化产业,同时兼具苹果产业和一些城市服务。目前,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数字化的经济等方面,是国家的重点发展趋势,因此,延安的发展规划也围绕这一些内容,将重点保障这些产业经济的用地需求。

  “能化产业大部分都在距离石油产出地比较近的地方,未来延安市产业空间的发展愿景,是引导延安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增加创新驱动力,让延安的产业尽可能以集聚化展开发展。同时,陕西省一直在提‘亩均论英雄’,因此还需重点提高产业空间的利用效率,所以在产业空间这部分,在制定规划时,重点设置了‘一县一策’‘一区一策’,一个县达到一个产业集中区,再对产业集中区里的产业空间进行了重点的用地保障,推动每个县的重点产业向工业集中区进行集聚。”

  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一栏,《规划》提出,要打造“一核两带多点”的总体产业空间结构。

  “一核”为安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和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者及其辐射的周边范围就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多点”则为子长县产业园区、富县产业园区、延长县产业园区等11个县域产业园区。在构筑农业空间格局方面,《规划》划定了 “两心”,即洛川县塬区苹果发展核心和宝塔区山地苹果发展核心;“四区”,为旱作节水农业区、高效设施农业区、现代循环农业区、特色生态农业区;“多园”则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王英帆介绍,无论是在洛川还是北部的宝塔和安塞,苹果都是发展核心。除此之外,延安的畜牧业,比如肉羊,以及小杂粮、红枣等也很有特色,但整体分较为零散,因此,在规划上要考虑它的水、用地,最终把农业划分成为“两区多园五板块”。主要想突出的还是苹果的引领作用,而对其他的农业空间来说,未来的规划也会依照宜农则农的原则,向集聚化的方向发展。

Copyright © 2020 m6米乐娱乐 | 晋ICP备200008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