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名词解释 高标准农田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7-04 00:15:50

  是进一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2019年至2020年,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安排中央补助资金1726亿元,支持各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65亿亩。

  到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2023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保土保肥保水能力显著增强。

  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达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

  促进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明显提升水、肥、药利用效率。根据调查,项目区节肥13.8%、节药19.1%,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从近几年各地旱涝灾害发生情况看,高标准农田在确保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在2022年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30年规划建成12亿亩的基础上,加快把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改造提升超过有效期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以此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各地项目实施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

  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管护利用等建设内容协同发力,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针对不一样的地区耕地质量上的问题、农田设施短板和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高标准农田分区分类施策推进项目建设。

  高标准农田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项目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并且开展,包括制定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项目库、组织项目实施等工作。同时,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业农村部将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热情参加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办法,明确了管护责任和具体实际的要求,保障了管护资产金额来源渠道,逐步建立健全了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作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各地结合耕地资源条件、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分布利用等情况,有序推进地方各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保障,统筹开展未达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此外,农业农村部还将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建设布局,多渠道加大建设投入,加强工作指导和调度,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并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Copyright © 2020 m6米乐娱乐 | 晋ICP备200008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