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首批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城市现在怎么样了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10-12 15:05:32
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城乡融合。从宏观层面讲,我国农村地区一直以来是按8亿以上的农民在此生产、生活的空间来规划的,而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长期生活在这个空间、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到目前可能5亿都不到了,且这个人口结构中是以老人和小孩为主,所谓一老一小的留守人群。而这个减少的人口流向了城市,导致城和乡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乡村的振兴从农村这个空间的角度思考,是要根据已发生巨大变化后的城乡人口比例、劳动力情况、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来做适当的调整和规划,以与变化后的现状相匹配。
基于上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所谓三生空间进行重构,重构的主要措施就是各地日益重视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已经在全国各地有30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试点项目;上海市刚刚颁发了《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要求在2025年前完成15个以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街道(乡)试点;各省也都有省级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个系统工程,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前期资金的投入比较大,让村民集中安置的过程也很难,目前微笑草帽已经协同诸多央企以“综合整治+收费权”、“综合整治+采矿权”、“综合整治+碳汇交易权”等方式,以期破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最核心的前期资产金额的投入量比较大的难题。另外,国土自然资源部与国开行联合试行的EOD模式,也是解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一个积极探索。
目前,各地方政府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解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我们从始至终的观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最佳药方!
下面就以安徽省蚌埠市全国首批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对一定区域内(整乡镇或部分村庄)的土地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采取综合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矿进行全要素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三生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活动。其本质是:“激活乡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从国家层面来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落实习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从地方层面来看,进入十四五后,各地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国土空间格局亟需优化,各地都存在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效率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二是乡村振兴资产金额的投入有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发展仅靠财政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远远不足的。面对乡村多层次、多领域的资金需求,要进一步建设多元化的资产金额的投入格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支持政策为破解国土空间格局散乱、乡村振兴资产金额的投入有限等问题提供了合法、有效路径。
用农业农村部领导一句话概括: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乡村振兴的唯一一剂良方!
蚌埠市申报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为燕山乡王巷村行政区辖范围,该村位于蚌埠中心城区近郊,距蚌埠市市中心仅14km,车行时间半小时可达,交通便利;王巷村地处蚌山区燕山乡最南部,东接铅山村,南与凤阳县刘府镇交界、西与仲集村接壤、北接梨朱村。南北向蚌刘路(县级道路)穿过村中部而过,是村对外交通的主干道。
王巷村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粮食种植主要为小麦、水稻,为一年两熟,规模栽植有草莓、梨树、桃树、桑葚等,同时有少量中药种植。村内现有海上明珠、蚌埠市国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药公司)两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及亲禾家庭农场。经营状况良好但有提升需求和空间。
在县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存在城市扩张影响乡村,乡村空心化严重。铁路及市政道路穿村而过,将原本的居住片区和耕地切割得碎片化,资源利用低效,同时村庄建设布局呈“小集聚、大分散”状态,建造方式各异,整体风貌混杂。
在推进试点区域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中,面临着乡村内生动力不足、缺乏主导产业等问题。
按照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有增加、永久基本农田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布局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生态环境相对有改善等要求,整体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对闲置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着力解决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努力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通过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农田进行连片提质建设,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集中盘活,对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进行集约精准配置,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治理修复,打造美丽田园风光,逐步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
按照“整治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加集中连片、生态有改善”的原则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按照“整治后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实现规划减量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优化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按照“不突破生态保护红线、不破坏乡村风貌和历史文脉”的原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历史文脉。
农用地整治目标主要标准按照农田集中连片要求开展农用地综合整治,提高项目区农田集中连片度。结合项目区地形及现有耕作情况,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分布散乱的耕地地块集中进行土地平整,田、土、水、路综合治理配套,减少零星耕地图斑。
目标主要标准按照建设用地集聚化要求开展建设用地综合整治,对分布零散的废旧居民点和废弃工矿通过拆旧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通过适当减少农村零星建设用地图斑,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不断优化水域等生态用地布局,保护水源涵养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改善居住环境,使山水与乡村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项目规划中对闲置居民点、废弃工矿用地拆旧复绿以及与周边林地形成集中连片的林地,增加生态用地面积,保障村庄生态环境肌理。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保障项目区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环保型生态农业。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美化居住环境。结合花卉交易市场和梨朱村江淮植物园(紧邻王巷)打造鲜花小院,促进院落经济发展。对分布零散废弃房屋进行拆旧复垦,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保证建设用规模总量减少。合理的安排项目区交通、水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产业布局发展用地。
在保障王巷村农民安置点及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利用节余的160亩建设用地全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项目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的整合和提档升级,建设海上明珠生态园,强化以草莓为主的新品种选育、销售、示范和推广,农业休闲观光采摘等;建设提升国药农业科技园,以中医疗养、芍药种植为基础,提供医养文化交流、种植体验、采摘体验、农作物认养等服务,为目标客群提供乡村纯天然无污染的种养殖产品。
积极引入工商资本,打造花卉交易市场,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导入多种经营项目;携手国内知名健康机构打造康养中心,依托邻水邻田、稻乡渔歌、田园生态的场景,形成集健康、旅居、养老、养生为一体的全龄全生命周期健康产业生态产业体系;打造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依托蚌埠丰富的军事资源和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打造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承接各类研学活动、亲子活动、并提供住宿、餐饮、休闲等配套设施,同时开展系列主题课程。
2021年第一批全国300个试点都在积极向省厅上报实施方案编制的成果,下一步是报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目前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普遍面临一些问题。如过度依赖指标收益、社会资本参与力度小、存量建设用地指标如何盘活、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导入等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02 针对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化产业布局,使之匹配政府、工商资本的发展诉求;
03 建立可招商的项目库。梳理各类闲置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农房宅基地、可流转的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基本农田/水面/林地,根据土地的各项情况分别进行建议招商定位,形成可招商的“项目库”;
04 利用好国家各项政策补贴资金。如:补充耕地、旱改水、高标农补贴,乡村振兴示范村、田园综合体、国家级产业园等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
05 与国企央企合作,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微笑草帽团结了一大批国企央企,未来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能共同实施。
06 整村运营。通过土地盘整、产业导入后我方可根据真实的情况提供整村运营服务。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复杂且周期较长的一类项目,涉及乡村空间优化、城乡要素的流动和产业导入,因此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之一,需要有综合运营服务机构的支持。
可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为切入点,运用“土地整治+”的理念,积极推动土地整治提档升级;同时在投融资模式、引入工商资本、探索试点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