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现代城市研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7-27 01:33:00
【易修复云学堂】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系列公益课堂 第二十六期 就要开讲啦!由王鑫博士主讲的”含砷固废固有特性对其稳定化的影响以及实践意义 ”,近日进行直播,敬请关注!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驱动城乡间人口、土地、资金、产业等要素重组和相互作用,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形态和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发展需求更加多元。土地作为人类各项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开展土地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手段。然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乡村空间布局无序、资源利用低效、自然ECO退化等问题不断凸显,以单一要素为对象的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已经难以完全解决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性问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运而生。
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部署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全国依托试点工程建设,涌现了一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模式,在产业生态融合、城郊低效建设用地整治、现代农业引领、乡村旅游激活、特色村庄改造、农田整治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阶段总结与理论提升积累了丰富经验与素材。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如火如荼,全域综合整治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围绕其科学问题、理论框架、实践总结开展科研探索,正当其时。
鉴于此,《现代城市研究》编辑部邀请土地整治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宋小青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姜广辉教授、中山大学杨忍副教授、山东财经大学曲衍波教授、南京财经大学范业婷博士)组织撰稿,设立2021年第3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栏,重点围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模式、创新机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及大数据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4个方面展开系列研究(6篇文章),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重视,并展开广泛讨论,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研究立足乡村发展要素和区域发展理论,根据发展要素强度、耦合格局、演变趋势,划分主导要素培育、辅助要素完善、多要素耦合等 3 个乡村发展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乡村发展目标和需求具有差异化,通过一系列分析乡村要素发展水平和耦合状态,乡村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可分为多种发展型、主导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不宜发展型等 4 种类型。按照乡村发展类型和发展需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分为3 种模式,分别为:①主导提升型,重在发掘地方特色,培育主导发展要素;②短板补齐型,重在发掘地方特色,培育主导发展要素;③优先发展型,重在政策制度引导,促进全要素耦合。
如何构建韧性国土空间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这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研究在分析乡村国土空间脆弱性基础上,构建涵盖国土空间韧性原理、转型原理、多功能原理和共生原理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框架。以此为指导,遵循“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整治修复工程示范—供给侧优化保障”思路,构建韧性国土空间导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路径,具体包括:(1)以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根基。保留优化全域国土空间生态梯度,构建完善乡村国土空间生态网络,明确乡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战略;(2)以田园综合体整治修复工程为示范。推动实施可持续集约化农田整治工程、现代化园区整治工程、田园综合体修复保护工程;(3)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供给侧优化为保障。在模块型供给侧和层级型供给侧基础上,优化重构形成职能型供给侧。
国土综合整治是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修复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是涉及多主体、多部门、多环节、多要素的复杂巨系统,其间极为复杂的互动反馈关系加大了整治实施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亟需机制创新加以保障。研究将复杂性概念引入国土综合整治机制创新研究当中,阐述了国土综合整治主体复杂性、过程复杂性和环境复杂性3个特征,识别了由复杂性引起的项目间缺乏系统衔接、资金统筹程度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存问题,基于“以复杂性应对复杂性”的思路,构建了一套系统的、覆盖整治全过程的国土综合整治创新机制体系,以期保障国土综合整治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行。
研究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解析及趋势研判入手,构建两者的衔接与融合机制,并以广东省为例,探索基于生态修复规划分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路径。研究根据结果得出:①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对传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继承与更新,前者具有生态转向而后者突显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②土地综合整治的问题与生态修复的目标相衔接,内嵌于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内,并通过耕地与农田网络、宅基地与民居建筑等要素一一对应;③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在权属明晰、权利激励、市场平台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及价值转化的过程中相互融合,最终达成两者之间的收益循环;④广东省内珠三角生态区、海岸带及北部屏障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应各有侧重,服务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
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开展以来,在上海、杭州、武汉等都市近郊区出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多种典型模式,但这些极具特色、效果非常明显的实践经验具有严格的适用条件,操作的流程也很复杂,难以有效推广。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提升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土地综合整治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鉴于此,研究以一般农区的普通村镇为例,从理论上揭示乡村“三生”功能协同提升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交互关系,基于乡村“三生”功能评价及其强度、协调度与障碍度综合分析,形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格局,针对不同格局的乡村地域弱势功能提出多元化整治模式。尝试形成一套简单易操作、便于推广适用的方法和方案,对一般农区乡村功能优化提升并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治理念,基于传统数据的整治评估已经难以实现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系统评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评估与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基于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分析大数据驱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念转变的路径,梳理支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大数据类型,阐明大数据驱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动态评估的总体框架和应用方向,以期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大数据驱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评估向“以人为本”、全面评估、动态监测评估、公众参与式评估转变;(2)大数据重点支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前可行性评估、整治中监测评估、整治后效益评估,应用方向分别包括耕地细碎化评估等 10 项内容、整治任务实施进展评估等 8 项内容以及用地效益评估等 10项内容。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以乡村地域系统的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为基础、以政策驱动下特定地理空间的“社会—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为对象、以可持续理念引导下土地利用决策为目标的新兴命题,未来研究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新全球变化形势、新政策背景、新数据环境、新方法应用的研究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时期,怎么样应对中国乡村类型与发展阶段多样化带来的政策实施路径复杂性?如何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提升乡村空间韧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如何厘清整治与修复、规划与项目、整体与要素、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与关联?如何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方法突破传统土地整治实施中过程不清、成效不明导致的监管障碍?这样一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与探讨。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方式,邮箱: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