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坚持不懈终于换来海菜花与洱海的一场盛大重逢!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3-15 04:54:27

  在云南大理洱海,海菜花正连片绽放,微风摇荡,薄薄的白色花瓣如同水晶般晶莹剔透,与鹅黄的花蕊一同一颤一颤儿地摇曳起来,远远望去,似雪非雪却胜雪。

  海菜花并非仙葩名卉,二三十年前,它是当地白族老百姓饭桌上的一道家常菜,但由于水体污染等因素影响,海菜花分布面积日渐缩小,直至被列为濒危物种。

  2020年,数量不多的海菜花首次与洱海“重逢”。如今,万朵海菜花成片盛开,这对已经守护洱海17年的孔海南来说,意味着梦想终于实现。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和记者说,“距交大真正投入洱海治理工作已超越16年,我们最初的治理最终目标之一,就是梦想着海菜花能够盛开,它对我个人来讲意味着梦想两个字。”

  海菜花是1984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名录的特有物种,多生长于海拔较高,水生态环境极好的湖泊、池塘、小溪或水田沟渠中。云南西部滇西高原湖泊最典型的泸沽湖和洱海都是它的“故乡”。由于海菜花生长对水质要求极为“挑剔”,因此也成为环境水质是否达标的指示生物。它的出现、消亡都与水质紧密相关,水的透明度没有两三米它不会生长,水质在Ⅲ类以下或者稍微在种植时添加肥料就会死掉。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海菜花是洱海妥妥的原生态“土著”植物,千百年来,当地的老百姓几乎每天食用,加上蚕豆和芋头煲汤或去掉叶子把花、茎清炒菜。仅需简单烹饪,便成为白族家庭一道家常美食。

  但随着洱海水质经历了从贫营养湖泊向富营养湖泊的污染加重,海菜花慢慢地减少,甚至灭绝。因而COP15会议召开期间提出要恢复的原生态植物名录里就有海菜花的身影。

  “老百姓对海菜花是有感情的,它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员。在接到洱海综合治理这一个国家重大水专项题目开始,我就在想,何时能让海菜花在洱海自然恢复并正常生长,重新成为老百姓的家常菜,等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就算达成目标了。因此这也是我的一个梦想。”孔海南说。

  湖泊如果出现富营养化,就是一场“生态灾难”。当湖泊中富集了高浓度的营养的东西,某些特异的藻类就在短期内疯长,短时间死亡,导致水生态环境急剧破坏,甚至部分鱼类、沉水植物死亡,洱海也受其影响曾一度“臭不可闻”。

  在孔海南看来,国内外大型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灾难”的治理,均要经历流域截污控污、湖体水质改善以及生态恢复三个阶段,而前两个阶段可能充满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水质指标恶化,甚至有可能让人们灰心失望,只有经过漫长的艰苦坚持,顶住压力把工作扎实做好后,一些个别的水质指标才能先出现逐渐改善。孔海南和他的团队,则为此坚持了近17年。

  孔海南说,“如今,海菜花的成片出现正是大理洱海经过了十来年艰苦的截污控污以及几年水质改善的基础工作阶段,进入水质改善到生态修复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标志着洱海在全国大型富营养化湖泊综合治理中率先进入了第二、三阶段的转换。”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刚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的比例上升,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7.7%,湖泊、水库水质优良率为82.2%。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其中洱海水质类别由Ⅲ类好转为Ⅱ类。

  这背后离不开大理长久坚持的“治水”之路。2018年6月,洱海环湖截污工程全部闭环,以及6个先进工艺的下沉污水处理厂建成,全面阻断城镇点源污水直接排入洱海。大理还对洱海27条入湖河流实施治理,已有23条达到Ⅱ类水质。建成“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累计向洱海补水2.5亿立方米。让清洁水源直接流入洱海,增加了蓄水量。

  对于当地普通百姓来讲,截污控污工作做了多少,总氮总磷水质指标降了多少,看不见也摸不着。近年来,洱海水清澈看得见了,臭味消失闻不见了,阔别二三十年的海菜花重现了,这些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这离不开当地政府与群众为湖泊保护让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上世纪90年代末,欧美用来养生的“大蒜精油”曾经风靡一时。大蒜喜水喜肥,是一种环境成本很高的植物。欧美国家很快就觉得不合算,于是放弃种植,选择从中国进口。当时大理的紫皮独蒜做出来的精油纯度高,质量好,成本低,同数量能产出的大蒜精油是另外的地方大蒜的4倍。当时老百姓从地里一种出来紫皮独蒜,哪怕是带着土的,都会受到收购商疯抢。当地农民只要赶上一两季收购价格好的时候,一个房子就盖起来了。短短两三年时间,当地几乎所有的土地都改种大蒜。

  “洱海没有春夏秋冬,只有旱雨季,到了雨季,雨水将种大蒜还未吸收的肥料全部冲进洱海,可以说洱海短短几年内被污染,大蒜是头号‘元凶’。”孔海南介绍。“于是我们从保护洱海的角度提出建议,在原洱海湖岸线米设置保护“红线”禁种大蒜,自‘红线’至两公里范围内限种。”

  狠下决心,洱海流域削减大蒜种植12.36万亩。百姓为保护洱海让出了“致富路”。水质能好转,百姓的钱袋子怎么办?

  为了找到让当地农民满意的方案,孔海南团队寻找了很多产值高而污染低的农作物作为替代,如车厘子、葡萄、蓝莓、茶叶、中药材等。 但这些植物过于小众,种植培养面积最多是1万亩,但洱海流域有土地40万亩,绝大多数老百姓仍然不受益。

  因此,在9年前,洱海治理团队就“看上”了海菜花,他们用几年的时间研究,将海菜花从湖里边捞起来,像插水稻一样种在农田里,喜获成功,经过七八年努力,种植培养面积达到了几千亩。但它的前提是——水必须是清澈的好水。

  收获的海菜花不但可以供当地老百姓食用,还以每斤40-50元的价格卖到了北京、上海,每亩带来的收益持平甚至超过了大蒜。绿水青山悄然变成了金山银山,一条崭新的绿色“致富路”敞开了。

  孔海南说:“如今,真正原生态的海菜花出现在洱海,对我们来讲是特别珍贵的。海菜花见证了大理政府与老百姓以及我们整个团队十几年的努力。”

  以孔海南为首的老师们,其课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现场。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处理问题的实际办法。他常常在微信朋友圈运动记录中,以每日几万步的数据霸占“榜首”,这源自于团队每天早上八点半出海,到下午四点半34个采样点全部走完,用自己实测得来的第一手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十几年间,团队师生共计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余次。

  2018年1月,孔海南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0年5月,孔海南已年满70岁,面临退休。扎根洱海畔近17年,这份感情过于深厚,虽然目前洱海保护的接力棒已传到第二代治水人王欣泽的手上,“再往后一些,之后洱海保护接力棒该传给谁?”成了孔海南很早就在思考的问题。

  2019年10月24日,孔海南在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见证下,慷慨捐资200万元人民币,为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注入第一笔资金。孔海南表示,“如果年轻教师有与保护洱海相关的优秀课题,我们就全力支持,如果学生有关注洱海的研究,我们就提供一些助学金,希望吸纳更多的年轻血液到洱海保护中。”

  之后,他又把洱海的海菜花用4口大缸空运到了上海,移植到了上海交大的校园中。2021年4月在上海交大建校125周年纪念日,海菜花和众多大理白族的农产品一起在众多校友和年轻老师面前出现,向大家宣传着洱海的绿色文化。

  一方治水,两处花开。如今,孔海南培养的毕业学生中,有在学术领域深耕的学者,有科研机构的中坚力量,还有一群扎根基层、造福祖国各地建设的优秀弟子,而他依然心系洱海。

  “不能说出现了海菜花就意味到达了洱海综合治理的终点,海菜花是漫漫治水路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只是表明‘水质改善’的第二阶段与‘生态修复’的第三阶段的转换期开始。“生态修复”的第三阶段应该与前两个阶段一样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今后的治理之路可能还会有反反复复,还会有曲曲折折,大家还是要像前面十几年一样脚踏实地做好我们的洱海综合治理工作。”孔海南表示。

Copyright © 2020 m6米乐娱乐 | 晋ICP备200008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