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发力!惠阳“3+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蹄疾步稳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5-03-09 23:05:15
在区域协同发展与产业升级的赛道上,惠阳正以强劲之势一路疾驰,彰显出强大的产业竞争力。2024年,惠阳成功入选全国新型PCB产业十大集聚区,新型有机材料产业集群也成功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在近日发布的《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上,惠阳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智能家居产业等3个产业入选。
在企业规模与创新主体培育上,惠阳也表现亮眼,2024年新增百亿级工业公司1家、十亿级7家、亿元以上20家,高新技术企业8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46家,规上工业公司研发机构覆盖率高达57.6%,产业主体量质提升,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近年来,惠阳区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建设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高水平发展第一个任务,统筹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在区域融合发展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惠阳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868.78亿元,同比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68.9%、58.1%,交出了一份抢眼的经济答卷。
在今年2月6日举行的惠州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暨全市重点项目集中动工仪式上,惠阳提出,要锚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做优平台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现代服务业,推进改革创新上持续发力,着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之城、勇立潮头的改革之城,奋力在区域融合发展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莞惠红色干线改建工程一期通车、深惠协同发展区首开区规划建设实现良好开局、217项政务服务实现“跨城通办”……从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再到跨域服务,惠阳正不断跨越区域界限,逐步将异城共融、协同一体化的发展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
△深莞惠红色干线年,惠阳在临深区域高标准规划100平方公里的深惠协同发展区,将其作为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战略主平台。这一区域重点布局高端制造和绿色低碳产业,与深圳龙岗、坪山等地共建“一区抱两团,高低大融合”的产业格局。
目前首开区已经吸引了众多优质项目的落户,惠州杰准医疗产业智造科技园项目就是这里面之一,该项目是深圳搬迁过来,落户至新圩镇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于2023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2.46亿元,预计今年2月份投入试生产,年产值将达3亿元,公司产品主要运用于生物医疗器械、工业自动化设备等众多领域。
“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惠阳的招商力度和政策优势,以及各项细致入微的服务。”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广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做出从深圳搬迁到惠阳的重大决策,正是因为惠阳为咱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杰准科技的成功落地,彰显了惠阳深惠协同发展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逐步推动了跨区域产业合作的深入发展。
今年,惠阳抓住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契机,重点打造两大省级产业平台。在产业布局上,推动省级惠阳经济开发区扩区,整合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并向南延伸,形成约40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联动深圳龙岗、坪山和大亚湾,协同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区。
同时,惠阳全力争取设立省级绿色低碳经济开发区,依托“坪清新”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整合优化周边土地资源,形成约30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形成南融深圳、西接东莞、北联仲恺的深莞惠协同发展轴,合作共建万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12月11日召开的坪山—惠阳—大亚湾党政代表团交流座谈会上,三地达成一致,表示将携手构建紧密高效联动的发展机制,全面推动机制衔接、规划协同、产业衔接、交通互联、共治共享等方面加速落实。这一具体行动,为三地协同发展的大棋局落下关键一子。
惠阳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将深莞惠相邻的区域打造成为深圳都市圈优质产业的承载平台、国内高端产业进入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先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集聚地,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浪潮中抢占先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惠阳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基础,构建以高端制造、绿色低碳、现代服务为重点,以未来产业为补充的“3+X”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起的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以人工智能赋能高端制造产业。“惠州制造业基础雄厚,AI时代大有可为。”在2月6日举行的全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上,惠阳本土成长起来的百亿企业——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涛作大会发言时表示,政府应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AI在各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形成AI经济与传统经济产业深层次地融合的新业态,让惠州现代产业集群在AI时代更有竞争力。
胜宏科技。近年来,惠阳产业集群发展形态趋势良好,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蓬勃兴起,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2024年,惠阳区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达11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025.88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工业增加值254.85亿元,同比增长7.0%,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6.7%。作为全国新型PCB(印制电路板)产业十大集聚区之一,惠阳拥有胜宏科技等一批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形成了以高端电子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同时,惠阳还依托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国PCB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一张亮眼名片。
同时,为加快产业升级,惠阳有效实施“链长制”,针对包括新型储能、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等在内的12条重点产业链,精准强链补链延链,形成“头部企业+配套企业”的梯次发展体系。展望未来,惠阳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数字技术赋能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成体系打造具身智能产业。目前,惠阳已引进优必选等一批链主型企业,并结合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垂直应用领域对算力的需求,探索布局小型绿色智算基础设施,为惠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低碳产业。2023年,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的佼佼者—中海储能在惠阳区落地了铁铬液流电堆生产及系统集成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0亿元。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张博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依托该项目打造中海储能铁铬液流电池南方生产基地,辐射整个大湾区。能吸引到液流储能领域的“链主”企业中海储能落户,得益于惠阳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前瞻布局。当前,惠阳绿色低碳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锂电全产业链,并积极地推进液流长效储能、氢能、全固态电池材料等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中铁铬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入选了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2023年以来,惠阳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展了一揽子密切合作,支持中海储能铁铬液流电池技术在惠阳落地生根。“最新研发的500千瓦电池模块首次运用于惠阳用户侧铁铬液流电池示范项目后,将进一步大规模应用到电网侧储能电站,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首家百兆瓦时级别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同时将打造成广东省的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成为国家产教融合平台重点支持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徐春明在惠阳举行的2024绿色低碳转型与储能技术创新产教融合研讨会上表示。
在该场研讨会上,惠阳碳市场能力建设与服务中心成立,旨在推动区域碳交易,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提供碳资产管理等专业服务。该中心将作为连接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助力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除了在新兴领域的布局与突破外,惠阳还积极挖掘传统优势产业的潜力,将时尚元素融入服装、吉他、滑板等传统产业,不断的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惠阳绿色低碳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更为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制造+服务”双轮驱动发展现代服务业。惠阳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同样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依托圆通大湾区总部、顺丰小米央仓等物流公司,构建商贸流通供应链产业集群。2024年推动批发业增长33%、科技服务业增长26.1%、软件服务业增长54.7%,为经济的提质增效注入了全新动能。
今年,惠阳将面向先进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加快构建结构符合常理、专业性强、协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强迈进。在现代供应链方面,引进圆通、复星等大项目。与此同时,惠阳高标准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了集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支持引导本地企业“借船出海”,助力“惠阳制造”畅销海外。
在科创赋能上,科创惠阳组建了规模达2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为区域创新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大资金动力,助力众多创新项目得以落地生根。
坐落于惠阳区新材料产业园的惠州市固德尔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通过持续不断地研发投入与技术革新,2024年产值4.11亿元,同比增长4.2%,在行业内树立了创新发展的标杆。
此外,惠阳还将加快组建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和贷款担保基金,引导多业态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集聚;在科技服务方面,将加强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平台建设,构建“技术驱动+场景拉动”协同推进的产业创新模式。
在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才是破局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惠阳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改革创新赢得发展主动。
“长布一号地块”以“镇村合作+物业返还+货币补偿”模式进行了土地整备。深入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盘活土地资源,破解发展用地瓶颈的关键一招。2024年,惠阳率先印发《惠州市惠阳区关于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指引》,清晰勾勒实施路径、实施步骤、划分出各级责任分工、明确了资金管理、保障措施等十大核心板块内容。与此同时,推动新圩镇、三和街道2个镇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获得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备案批复。一时间,全域整治储备库中的子项目在惠阳大地全面开花,建设热潮涌动,2024年已推进完成投资21.19亿元,纳统数达14.56亿元,全年整理低效用地约3000亩,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功腾出了宝贵空间。
2025年,惠阳提出将继续做实要素支撑,探索建立土地立体分层设权、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规则,全力推进低质低效产业集聚区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考核。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新版惠阳“高水平发展34条”,拿出5000万元财政资金从落户、建设、培育、壮大真金白银全流程扶持企业未来的发展;印发《惠阳区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方案》,用100项创新性、突破性、牵引性优化措施,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高水平发展的破局之举;与深圳实现217个“跨城通办”政务服务事项,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惠阳商馆”一站式客户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覆盖企业入驻全流程,将解决企业在落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推动实现“跨市办电”“竣工即交证”“抵押即交证”等一批利企政策,项目建设整体工期压缩至18个月以内,建筑许可实际办理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
近年来,惠阳坚持“以真心换信心、以真情换感情、以真干换实干”服务理念,通过做好优营商“加减乘除”法,打好营商组合拳,让企业跑出高水平发展“加速度”。
站在新起点,惠阳正踏浪前行,锚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改革之城,在区域融合发展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惠阳定下目标,到2027年,深惠协同发展区产值目标突破1800亿元;谋划“十五五”重点项目174宗,总投资1488亿元,持续推动经济量质齐升,为惠州打造广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增长极贡献惠阳力量,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奋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