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項目進度超70%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12-16 08:23:53
近来,我省首個鎮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項目——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通過綜合驗收,緊隨这以后,全國首個獲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項目——蘇州市相城區黃橋大街項目也通過驗收。記者10月28日從省天然資源廳進一步獲悉,现在,蘇州市吳江區被列為全省榜首個縣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項目,相城區整縣域已完结總體實施计划編制。
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江蘇特别蘇南地區面臨土地資源碎片化、部分建設用地閑置低效、城鄉交融發展不充分等問題,成為發展的瓶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優化農村地區國土空間布局、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法,從鄉鎮試點向縣域統籌跨过,是我省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破題之舉。記者近来對部分試點地區進行了探訪。
“兩個村在運河兩岸,原來有许多化工廠、低效加工廠、小作坊,環境壓力很大,低效用地要退出,倒逼我們進行整治。”無錫市天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孫電介紹,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試點區域位於京杭大運河兩側,包含萬馬村和花苑村兩個行政村,全域綜合整治國家試點總面積約795公頃,歷時3年,總投資約4億元,實施項目包含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和鄉村歷史文明保護。
“這裡是一個省級小微濕地,位於滬寧線南側、大運河畔。”萬馬村黨總支書記趙志誠說,原來這裡是五六十個雜亂的圍網魚池,30多年沒清淤的“爛泥塘”,通過全域土地收拾生態修復、退圩還湖,清了十六七萬立方米淤泥,把養魚的堤壩悉数扒了,恢復成了碧水蕩漾的萬馬白蕩濕地,也是一個省級水利風景區演示工程。
“政府出方针,給空間、給資源,招引第三方投資,經營好了反哺鄉村,幾個方针集成到一同,綜合考慮這筆賬就賺了。”省天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副處長張泳江說。
在張泳江看來,低效工業用地畝均稅收低,騰挪出來,用於建設蘇南高效廠房,一畝五六千元﹔小田變大田,引进高效農業﹔村庄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生態和歷史文明保護运用,也是未來鄉村振興的一個路徑。不少特征田園鄉村沒有產業支撐,難以為繼,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將農業、水利、農用地整治悉数包括在一同,地塊悉数推平。“隻要做全域整治的鄉鎮,村庄相貌馬上發生變化,農業、水利、生態環境、天然資源,成為一個綜合體。各地都有全域整治需求,全省正有序推進。”張泳江說。
“我們拆遷沒有釘子戶的。原來的老村庄拆掉建新房,总共140多戶,一戶新房250平方米,新房錯落有致,沒有添加土地。”趙志誠說,“建設的新農房,設計得像江南水墨畫。”鄉村環境好了,许多村裡人又回來了。原來的村庄土地復耕,變成水稻田、旱地。
“這一片都是水稻田,黃橋大街的農田,我們悉数交給蘇州農墾公司耕種,一季水稻,一季小麥,中間輪種油菜,蘇州農墾公司銷售后跟我們結算。”在蘇州市相城區黃橋大街張庄村,黃橋大街副主任孔俊向記者介紹。
黃橋曾是“蘇南形式”的典型代表,变革開放后,這裡鄉鎮企業遍地開花,首要生產經營五金配件、電鍍加工等。當地共有民營企業1400余家,均匀每17個人裡就有1個老板,成為遠近聞名的“老板鎮”,建設用地佔比高達48.28%,開發才能已近極限。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前,存在產出功率低、容積率低、環境污染等問題。蘇州智能制作服務產業園的前身是黃橋電鍍園,在中心生態環保督察推動下,黃橋大街大力整治園內電鍍(線路板)企業,筛选落后產能。
“張庄村這條路往東曾经都是混雜的廠房、居民區,我們整個搬遷工業廠房,‘退二還一’復墾做成高標准農田。倒逼低效用地退出,筛选落后低端產能,240畝工業用地悉数騰挪到產業集聚區。”孔俊說。原先黃橋大街內的農用地涣散在各個旮旯,共有285塊,均匀面積隻有10.5畝左右,超過半數的地塊缺乏5畝。經過整治,農用地實現会集連片。
黃橋大街將本来零星散布的6000畝工業用地整组成3500畝会集布局的工業用地,土地运用功率极大的进步。现在已成功落戶綠脈電器等一批10億級總部型工業項目,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已達19家。蘇州實驗室、工業制作裝備配套機器人項目、青苔國際工業設計村等落地,“老板鎮”正實現再騰飛。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同樣為如東縣新店鎮農業強基注入新動能,现在已建成千畝以上連片高標田4塊。在新店鎮孫橋村,曾经村集體年收入隻有十幾萬元,通過實施全域整治項目,新增犁地上積1000多畝,“現在村集體年收入達到240多萬元。全村土地流轉面積達90%以上,村裡有10個家庭農場。”孫橋村黨總支書記錢一兵說。在如東縣穎榮家庭農場,承揽了800畝土地的吳光亮嘗到了甜頭,“土地平整對種田大戶是利好,現在農場兩個冷庫容量就有5000噸。”
依托當地特征產業,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如東縣新店鎮國家級試點打造蘇中田園村庄風貌,洋口鎮省級演示項目通過“小田並大田”,騰退污染大、能耗高、產出低的工業用地。
全域土地收拾后,蘇州市黃橋大街整治“散亂污”企業1996家,原有7條黑臭河道悉数整治到位。動遷居民就業保证有力,觀光休閑農業及產業研發社區建設為當地居民新增1.87萬個作业崗位。黃橋大街通過“三置換”保证大众利益,陸續將原屬於農民集體一切的土地征為國有建設用地,整治區范圍內一切土地承揽經營權均通過“三置換”方针,即承揽經營權置換城鎮社保、宅基地置換商品房、集體資產置換股份收歸原集體經濟組織,讓當地農民住上商品房,日子有保证。
“江蘇將用足用好方针,助力加速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省天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處長黃強表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渠道,是深化推進“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自2019年天然資源部布置開展試點以來,我省探究出了城鄉交融、現代高效農業、農村一二三產交融發展、特征文明保護等形式,形成了以蘇州市黃橋大街為代表的城鄉交融形式、以鹽城市高作鎮為代表的現代高效農業形式、以南通市新店鎮為代表的農村一二三產交融形式、以昆山市張浦鎮為代表的城鄉交融特征文明保護形式,一起構成了全域整治的江蘇特征。全省推進了20個國家試點、16個省級演示和1個縣域統籌試點,總體進度超70%,2個完结綜合驗收,5個入選全國典型事例,數量居全國榜首。
到现在,我省土地綜合整治已累計投入資金181億元,完结農用地收拾43萬畝,實現新增犁地2.3萬畝,完结生態保護修復3.3萬畝。15.84萬畝高標准農田順利建成,為農業發展和糧食保供打下堅實基礎。建設用地运用功率得到明顯进步,建設用地上積減少0.76萬畝,騰退低效工業企業達590家。畝均流轉收益由800元提至1000元﹔實施公共空間管理75項,完结歷史文明保護傳承21項。
全域整治“一子落”,推動鄉村振興“滿盤活”,良田愈加会集連片、山水愈加和諧相宜、日子愈加舒適宜居。现在,在江蘇這片充滿生機與生机的熱土上,一幅山水相宜、產城交融的美麗畫卷正缓缓展開。(丁蔚文)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