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文旅新探丨泉州蟳埔村:花开四季簪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7-06 09:11:01
11月初,走入依偎着泉州湾的福建泉州蟳埔村,却是一幅春意涌动的现象,这儿游人如织,处处可见“活动的花园”。
盎然景致于头上盛放——花苞串成花环围在脑后,艳丽的花朵火热怒放于发髻之间。在蟳埔村,无论是巷子里摄影的姑娘,仍是街边满头银发撬海蛎的阿婆,都盘发梳成圆髻,系上红头绳,插着满头花。
一位祖祖辈辈日子在这儿的蟳埔女和记者说,这套装扮叫“簪花围”。熟练地将头发盘于脑后,穿一支象牙簪,戴上花苞或花蕾串成的花环,再插上几圈绢花或鲜花,最后用金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梳子固定发型,是蟳埔女每天早晨起来的“头号工作”。
“日常簪花最简略,戴一两圈花。碰上家里喜庆日和闽南传统习俗日,例如嫁娶、小孩周岁生日,蟳埔女都会簪满头花,四五圈花远看像个小花园。”蟳埔社区宣扬委员庄群边簪花边说。
至于为何要簪发戴花,有人说蟳埔女开端用鱼、羊、牛等动物骨簪发,保存古代“骨针安发”的习俗,也有人说“簪花围”源于中亚妇女戴花的习俗,在宋元时期由海上丝绸之路沟通带回来。
散步蟳埔村,走几步便见到墙上标着“此生戴花,来世美丽”的言语。关于蟳埔女来说,戴花更是对日子充溢酷爱、“活得美丽”的表现。男人离家打鱼,她们身穿“大裾衫”“阔脚裤”,在滩涂上劳动自若。
本年66岁的杨珍珍从外村嫁到蟳埔已44年。“从嫁过来起,就看着蟳埔女每天装扮得很美丽,我也开端簪花,一向到现在。她们很勤快,常常能看到蟳埔女在海滨抓海蛎和小螃蟹的身影。”勤劳勇敢的蟳埔女代代传下的古俗,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在蟳埔村,除了蟳埔女这道靓丽的风景线,红白相间的“蚵壳厝”无声诉说着“海丝”故事。对“蚵壳厝”颇有研讨的蟳埔社区白叟协会原会长黄荣辉说,“蚵壳厝”的墙体由白色的牡蛎壳和红砖一起砌成。据考证,首要修建材料大蚵壳并非泉州原产。宋元时期,满载着丝绸、茶叶、瓷器的远洋商船从这儿驶向世界各地。从非洲东海岸空船归航时,为防止重心不稳,船员将异域海滩上的大蚵壳搬上船作为压舱物,运回泉州,抵达港口再卸下。
当地乡民用这些跨海而来的蚵壳制作起“不怕渗水,又不怕海风腐蚀,冬暖夏凉”的“蚵壳厝”。“蚵壳厝”向海而立,送行过水手、商人和探险家,在潮涨潮落间见证商船来往,交易灵通。
千百年后,共同的前史风情、服饰习俗和修建,让蟳埔村在交际网络站点渠道上“火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入乡随俗”一把,身穿蟳埔女传统服饰、体会“簪花围”、在“蚵壳厝”前“打卡”纪念。操着四方口音的游客、化妆师和摄影师涌入蟳埔村,旅行拍写真照俨然成了这个原本以打鱼和滩涂饲养为主的小渔村的新鼓起的工业。蟳埔女在村口当起志愿者和导游,为游客介绍当地习俗,还有许多乡民将“蚵壳厝”改形成民宿、饭馆、咖啡厅迎候游客。
来自山东潍坊的游客高女士说,抵达泉州后,她在网络上查找哪里摄影美观,网友们引荐来蟳埔村“打卡”。“我就跟着导航来了,提早在交际渠道上约了一位摄影师。”翻开交际渠道查找“蟳埔村”,相关“笔记”数量很多。网友晒照并写下:“总要去一趟蟳埔村,感受一下身边的传统。”“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簪。”……
蟳埔村南边,泉州渔人码头。海天之间,身着蟳埔女服饰的游客正在摄影,快门声和海浪声应和,传统与时髦、前史与现代在此时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