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盐碱地治理的成效与展望!共绘绿色农业蓝图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12-01 09:54:35

  盐碱地通常指含盐量超过0.1%的土壤,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盐碱地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是一套综合性解决方案,由多种技术方法和多个治理环节相互关联而成,不仅涵盖了盐碱地治理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措施,同时涉及耐盐碱种质技术开发、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方面技术积累。综合看来,盐碱地治理及综合利用的两大技术重点是“育种”和“治地”。

  目前,国内盐碱地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最重要的包含以下模式:以改良土壤质量为重点的“以地适种”模式、以开发耐盐碱种质资源为重点的“以种适地”模式以及两种模式相结合。

  。盐碱地治理并不仅仅依靠一种改良手段,往往是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综合利用,在改良过程中兼顾耐盐碱植物种植,多种技术协同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理及应用效果。

  由于盐碱地治理周期长、耗资高,仅仅依靠农业种植难以持续。将盐碱地治理与当地特色产业融合,能大大的提升治理后的经济价值,通过品牌加持的农产品、畜牧业养殖、食品加工推广等方式创收,使得盐碱地治理模式可以长期发展

  在实际工程中,以PPP模式和占补平衡模式最常见,但是企业将面临回款周期长、现金流周转困难等矛盾问题,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现有商业模式,杜绝治理停滞、撂荒等情况的出现。未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有望涌现出更多创新型、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为中国盐碱地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根据2022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发布,按照盐碱荒(草)地面积超10万亩且集中连片的标准,在滨海、东北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和西北内陆等重点区域的14个省份划定了198个县作为盐碱地普查调查范围,共布设盐碱地样点11.2万个,重点调查盐碱地类型、分布、程度、成因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等,开展了重点区域盐碱荒(草)地开发利用潜力评价,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县为单位的盐碱地分类分级图。

  经过3年试点,54个盐碱耕地治理试点县均探索形成了1-3套适合本区域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累计建成了200多个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示范区,惠及约17万农户和1600个新型经营主体;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11-0.51个等级,土壤含盐量平均降低约2‰,每公斤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0.5克以上,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效果改善。

  我国在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上取得了积极进展。水稻方面,农业农村部设立了国家耐盐碱水稻品种试验,2020—2022年国家审定耐盐碱品种11个,可在轻中度耐盐碱地淡水灌溉种植。小麦方面,2019年开始设立国家耐盐碱小麦品种试验,2022年国家首次审定4个耐盐碱小麦品种。

  2023年7月,习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指出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据全国土壤调查统计,我国目前拥有盐碱地1.14亿亩,按照治理后的盐碱地亩均增产200斤计算,1.14亿亩盐碱化耕地年均可增产228亿斤,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5%,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意义重大。

  用好科学技术创新这个法宝。从改水改土到选育培育良种,盐碱地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应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持续推进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产出、要效益。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比如,‌政府能够最终靠制定有关政策,‌引导和推动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或者通过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资本热情参加,‌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市场方面,‌则大多数表现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创新发展,‌实现低成本、‌高效改良。比如,‌通过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盐碱地特色产业。

  坚持农业产业化,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在盐碱地的综合利用过程中,‌应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层次地融合,‌实现盐碱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价值的最大化提升。比如,积极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打造全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提升盐碱地“土特产”竞争力。

  盐碱地治理及综合利用的发展目标清晰,政策指出2025年取得阶段性成效、2035年壮大盐碱地特色农业。根据中央办公厅44号文件指示精神,到2025年,中国将建成耕地盐碱化监测系统,力争利用盐碱等后备资源新增耕地500万亩左右,盐碱耕地治理取得有效进展;到2035年利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1500万亩左右,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亿亩以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Copyright © 2020 m6米乐娱乐 | 晋ICP备200008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