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自贡大安区牛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入选全国案例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11-08 17:37:50

  牛佛镇坐落于沱江河畔,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素有“千年盐都水陆第一镇”之称,入选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镇域面积73.9平方公里,呈现一城一水八林田的浅丘地貌。该镇拥有耕地70025.0亩,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现状产业基础较好,发展的潜在能力较大,涵盖水稻、高粱、中药材、生态养殖、文旅等优势产业,建设有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耕地撂荒现象较为突出。根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试点区域内未耕种耕地面积达1210.6亩,加之受劳动人口转移、耕作生产收入低等影响,耕地撂荒数量远高于调查统计数据。农村土地闲置浪费。试点内乡村空心化现象明显,农村非流动人口仅为户籍人口的一半,大量农村房屋常年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耕地碎片化明显。试点内耕地单个地块图斑平均面积仅为0.6亩,耕地集中连片程度较低。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试点内现有农村居民点斑块2774个,零散分布于18个行政村,平均每个行政村的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数量达154个,居民点用地面积细碎、分布不协调。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试点区域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加之耕地破碎,机械化耕种水平低,为保障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对农田土壤、农田生物多样性及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河湖生态岸线保护不足。沱江及其支流部分地区存在岸线过度开发现象,造成河道行洪断面减小或河势局部失稳,对防洪安全及河势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村庄风貌不佳。试点内建筑风格、公共空间打造缺少统一规划,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不足,加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垃圾污水乱排放、厕所污水直排等现象严重,人居环境较差。

  试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统筹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四类整治项目,动态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美化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蓝绿交织的城乡生态网络系统,活化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新时代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振兴的丘区实践样本。试点共部署22个子项目。试点实施后将建成2个万亩集中大田,打造6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和1个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整理复垦1500余亩农村宅基地和低效建设用地,建设10公里生态绿廊,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绽放村庄集聚美丽、农田集中连片、环境宜居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合的古镇新颜。

  试点项目启动后,迅速成立由大安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务、交通等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从全区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实体化运行,专人专管,确保各项工作承接到位、推进到位、落实到位。建立“区级统筹、部门联动、镇村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台账式”管理试点推进进度,实行“每周一调度、定期专题协商、季度分析会商”制度,研究解决试点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坚持“多规合一”,以大安区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为引领,科学编制试点实施方案,针对土地破碎、土地利用率不高、村庄空心化、乡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高、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彰显不足等问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就空间布局优化、项目实施安排等征求有关部门、领域知名专家意见和当地群众意愿,系统布局各类整治项目,并将22个子项目细化落实到图斑地块,确保整治任务可实施、可量化、可考核。

  试点总投资8.5亿元,探索采用“资金整合+融资贷款+社会资本+债券包装”的投入模式提供资金保障。充分整合发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交通等多部门资金1亿元,分三期向银行申请中长期融资贷款7.3亿元,同步发行乡村振兴生态农旅融合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项债券资金9亿元,其中部分资金用于弥补试点项目资金缺口。

  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试点工作,系统推进产业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将农用地整理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个,推动“小田”变“大田”、“薄田”变“良田”,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促进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经营。将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集中安置相结合,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等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利用项目4个,腾退释放发展空间,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用地支撑。将生态保护修复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统筹乡村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0个,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将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实施文物修缮、创意街区打造等项目3个,释放牛佛千年古镇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焕发新容颜。

  充分发挥天府旅游名县和四川省百强中心镇的品牌基础,引入社会资本,积极探索“农用地整理+特色种养”,引进一批以水稻为主的特色产业,以“企业+农村合作社”联营模式推行“水稻+”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有效盘活耕地资源,实现一土多熟、一田多收,帮助村民“家门口”就业。

  结合沱江粮油现代园区建设,试点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万亩,集中连片整治农田1.6万亩,完善灌排设施,因地制宜实施地力培肥、生态化农田渠系建设、生态化生产道路建设等工程,小田块变身标准稻田和机械化宜耕地。同时,推行“稻鱼、稻虾、稻蛙”等轮作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由公司平台和经济联合社共同开发,建成1000亩水稻核心区、1000亩稻渔示范区、1000亩机耕示范区、600亩农耕研学区、300亩稻蛙孵化区、2000亩稻虾孵化区的“一园六区”示范园区。目前,整治后的土地已全部流转,亩均土地流转收入由300—400元/亩/年增加至600—800元/亩/年,土地流转总体收入102万元/年。入驻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还合作运营了育秧中心、农机中心、智慧化烘干中心、初加工中心等,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年以上,增加村民就业收入近400万元/年,实现土地效益产值最大化,带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打造新时代丘区“鱼米之乡”。

  试点系统推进产业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将村庄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建设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和小型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丰富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开展退化林地、低效园地、小流域、绿道等综合治理工程,优化森林ECO质量,丰富植被多样性,适当补充生态功能用地,改善水环境,打造沿江生态绿廊,目前,已完成近4公里防洪堤建设,修复工矿废弃地50余亩。实施期间,项目区实现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河道调蓄、纳污、自净能力大幅度提高,区域ECO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条件。同时,结合建设用地整理,新建集地域文化、建筑风格、田园风光于一体的18个集中居住区,打造“红旗飘飘·津津乐稻”“拾光漫步·醉美农科”等示范村庄,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牛佛画卷逐渐呈现。

  以文旅融合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结合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成果和10公里沱江生态廊道建设,对接多元化新兴消费需求,强化历史场景、新业态植入,将贺乐堂、万寿宫、雷公岩摩崖造像、商贸码头等民间传统文化要素与川剧座唱,牛儿灯等非遗民俗表演、特色餐饮、传统手工艺品等旅游服务要素有机融合,拓宽服务边界,建成3条古镇生活画廊,创立“牛佛五味、自在牛佛”特色品牌,打造以民间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传统建筑、传统作坊、传统小吃为特色的沉浸式体验景区。试点实施后,牛佛古镇年接待游客量达30万人次以上,已然成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文旅名片。

  试点案例适用于推动具有一定产业、文化基础,存在土地破碎化且利用效率低、资源丰富挖潜不足、空间布局无序等问题的丘区特色乡镇,充分的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修复生态、优化空间、整合资源”等方面平台作用,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的新底图上,因地制宜谋划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构建“土地综合整治+农文旅”实施模式,延伸产业链、畅通循环链、提升价值链,以外部“输血”激发内部“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支撑区域社会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为西南内陆省份丘区特色乡镇下步深入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Copyright © 2020 m6米乐娱乐 | 晋ICP备200008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