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业行观察】浅析全域国土综合整治“1+N”综合效应实现途径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9-20 22:48:06
随着土地整治的目标与任务更多元化,我国的土地整治从单一的土地开发整理阶段到目前集“山水林田湖草村”等全要素整治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阶段,内涵不断扩张和完善,更强调整治的“1+N”综合性。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是以农用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整改治理为主要内容,整合多领域资源,将“山水林田湖草村”等全要素作为作用对象,以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目标的土地整治模式,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途径。本文以朱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通过分析项目的具体做法及成效,总结项目“1+N”综合效应实现途径相关经验,以期为后续类似项目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湖北省孝南区朱湖办事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是2020年自然资源部部级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之一。项目区地处江汉平原下游,紧邻武汉,是湖北省森林城镇,区内有“东方净土、湿地奇景”之美誉的朱湖湿地公园,是中华老字号“孝感米酒”工业化生产发源地,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朱湖糯米原产地。区内存在农田分布零散,田间沟渠淤积,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村湾规模小,布局零散,空心率高;湿地设施陈旧,水质欠佳,湿地生态旅游优势未充分发掘等问题。项目以孝感东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投资运营主体,依托有利湿地资源,全方位整合涉农资金,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融为一体,构建出综合整治“1+N”的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型、乡村旅游发展型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型国土综合整治典范。项目建设规模5017.8159公顷,总投资11.7亿元,其中建设投资11.2亿元,融资成本0.5亿元,分三年实施完成。
充分利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政策机遇,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等各部门涉农资金,把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党建引领、推进“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三项行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旅融合结合起来,围绕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构建土地综合整治“1+N”的发展模式,形成放大效应。
1. 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提升。充分的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每个村建立健全党建阵地,红色驿站;兴产业、倡文明、树新风,充分的利用朱湖国家湿地公园优势,建立朱湖农场场史馆、农耕文化园等旅游观光设施,配合朱湖全域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开展“党建+综合整治”主题党日活动,把支部建在项目上;从43个党支部中选出3-5个红旗党组织,把党旗飘在工地上;培养10名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冲在火线个有特色的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3个社区服务中心,评选30个“文明家庭”、5名“最美朱湖人”,动员新乡贤、群团组织、基干民兵、志愿服务队伍协同作战,建立了“党组织+党员+群众”共谋共建机制。成立红白大事、矛盾调解、民主管理等自治协会,开辟“道德红黄榜”,评选“每月一星”,引领乡村治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谐化之路,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2. 创新全域整治共同缔造形式。决策共谋。全域整治项目设计先后5次反复征求群众意愿,将群众呼声植入全域项目中,让群众满意;发展共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群众主动投身到全域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中来,促群众增收;建设共管。开辟专门的村民议事活动场所,聘任湾长、路长、河长、田长等“小六长”,推出由回乡创业人士、老党员、老教师组成的新乡贤,制定了《村民公约》《文明守则》,共管合力推动全域项目管理;效果共评。每月评选“门前零堆放、环境零污染、安全零事故、邻里零纠纷、群众零非访”的“五零”模范户等,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文明新风,形成良好风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共享。围绕“1+N”做足全域整治文章。以“朱湖糯米”农业产业链为抓手,以湿地公园为核心,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格局,实现整治成果全民共享。
3. 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双赢。围绕湿地公园进行保护、修复和适宜利用,全方位整合资源,进行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景观提升工程,形成别具特色的旅游环境。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了2000亩湿地大湖、1200亩多功能圩田、2800亩生态旅游观光基地的生态旅游景区。预计项目实施后,可接待游客10.65万人次/年,按照人均消费200元/次,可创造旅游产值2130万元/年,创造利税127.8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约600万元/年。
4. 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做精做优朱湖糯稻特色农业,发展4万多亩糯稻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形成8万亩糯米种植产业。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规范孝南区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性意见(试行)》(孝南农字〔2022〕7号),规范流转费用,扶持原丰粮油、禾壮等为代表的合作社,带动土地流转14315亩,实现农田提质增效,农民增收588.66万元/年。支持爽露爽、华农梦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百亿食品产业。放大“朱湖糯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品牌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5. 强化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耕地保护,消除耕地碎片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同时,新增“两项指标”面积5090亩,大多数都用在孝南区交通、能源、民生、基础设施等建设,如汉孝产业园、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恒安纸业、孝南防疫中心等项目,保障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用地要素需求,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
根据“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模式。成立2020年度孝南区朱湖办事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朱湖办事处,办公室内设综合协调组、搬迁安置组、工程建设组、监督审计组,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领导担任。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锁定参建各方责任,各司其职、各计其功。全面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发挥自治组织功能,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充分利用现有项目政策机遇,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入东宇公司作为投资运营主体,政府直接投入6000万元,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等各部门涉农资金29490.88万元,把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党建引领、推进“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三项行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旅融合结合起来,围绕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构建土地综合整治“1+N”的发展模式,形成放大效应。
结合朱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成果,探索将湿地公园、朱湖糯米、孝感米酒、花卉苗木、水产品等农林牧渔系列新产品打包融合,结合宅基地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工作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将自然资源要素有效整合;村集体与村民成立生产合作社或成立公司对整合后的资源进行开发运营,按特殊的比例分配股权,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化经营吸引游客到试点区“进入式消费”和“体验式消费”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以全域项目为契机,成立湖北省第一家全要素自然资源有限公司,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构建孝南区自然资源开发建设投融资体系,按照“行政+技术+市场”的模式,推动自然资源向资产、资本、资金转变,实现“政府有作为、部门有业绩、国企有效益、合作有分成”的目标。
国土综合整治目标与任务趋于多元化,需要充分将区域基层治理、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多个角度融入整治活动中,达到基层治理、环境改善、产业兴旺、农业增效、要素保障的“1+N”放大效应,使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方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