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综合整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8-18 01:45:41
从党的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十九大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慢慢的变成了中国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从源头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高发展质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土地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要素之一。土地综合整治是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功能需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设计,对未利用、不合理利用、损毁和退化土地做综合施治的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土地修复等,以达到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和优美生态环境的目标。从本质上看,高质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能够和谐协调人地关系,全方面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奠定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根基。
人类的生存既需要农产品、工业品等物质文化产品,也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对两种必需品的科学兼顾。生态环境的保育和重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维护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和地形地貌形成的景观格局特征,保护和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ECO,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实现绿脉、文脉的持续传承与发展。能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历史资源,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传统村落”特色发展。传统村落记录了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是时代变迁的空间记忆载体,也传承了数辈人的文化根脉。保留整修现状格局完整、建筑风貌、质量较好的院落,保护重要公共空间和具备极其重大影响的历史环境要素,可充足表现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对村庄整体进行产业、道路交互与通行、人居环境和触媒的协同空间规划,实现原始农业生态景观的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乡村文化旅游”为主导,着力发展文化旅居、农耕体验、旅游服务等“亮点”产业,使乡村文化渊源能尽最大可能被保护、发掘,并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农村土地利用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构成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深层次难题。实践证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有效解决因土地利用碎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有效策略。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农村人口的生态化居住。土地整治有助于实现人口由分散向集聚的转变,人口的高度聚居节约了土地的利用空间,通过“村改居”工程,借助公共空间的治理模式,建造出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农村社区。同时,人口聚居的过程也是村社共同体重构的过程。土地综合整治后,当地政府在“村改居”的项目实施中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通过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和“污水革命”,可明显提升乡容村貌。同时,人口集中居住后,引入城市社区管理的经验,通过定期对村民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将显著地增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质是乡村空间形态的有机更新,着眼点是破解耕地保护碎片化、村庄用地无序化、农村发展低散弱问题。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从国土空间治理的高度,注重系统性,体现综合治理,突出整体效益。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能轻松实现“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的重要举措。当前,耕地资源浪费、农业劳动力和机械的生产效率低下仍不同程度存在。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采用土地平整、沟壑填充、废旧宅基地复耕等方式,在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础上推行生态化经营。种植大户或者农业合作社可借助现代化生态科技对耕地按照规范化的标准做修复,提高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消除生态环境的“暗点”,是不断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途径。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培育并激活了乡村的生态资源,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源泉。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农村通过积极地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逐步把农业资源消耗强度降下来,为碳中和、碳达峰奠定基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农村可依托优质的山水资源,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维持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科学确定生态功能空间、农业功能空间、城镇功能空间,因地制宜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生态修复措施,将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功能。在农用地整理方面,更突出耕地保护,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统筹推进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有耕地提质改造等,改善农田生态。在建设用地整理方面,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用地。统筹农民住宅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它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提升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可见,统筹做好“土地整治+优化空间”“土地整治+土地流转”“土地整治+村庄整治”“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产业兴旺”这“五篇文章”,全方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与外延随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将着力弥补生态环境服务领域的“空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