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系列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人居环境设计探索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8-03 18:11:23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是站在全域视角的全要素综合整治,以单个、多个乡村或是整体乡镇为单元,统筹规划各类整治活动;以生态服务治理为核心,优化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以此来实现生产集约、生活提质、生态改善,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承担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多个角度的重要责任,成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
本文以湖北省孝感市朱湖办事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中人居环境设计为例,重点分析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人居环境设计在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村湾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乡村地域文脉传承和创新共同缔造形式这四个方面相关经验与做法,以期为今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中人居环境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中的人居环境设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对全域范围内重点村庄环境、区域相关产业、项目管理实施、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有关政策制定运作、社会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村庄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地域乡土文化繁荣、社会共建共享,以全域范围人居环境的整治和改善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新形势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人居环境设计更明确地强调了整治的主体、客体、要素和过程,相较过往的单一地块、单一类型的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更关注于社会经济布局的结合,更要求与全域其他专业的协调配合,更强调多部门联合管理的积极效应。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全空间”内有限的资源,通过“全部门”之间的有效综合管理,达到农村人居环境“全要素”的系统改善,实现“全覆盖”的健康发展。相较以往专项人居环境设计“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就污水谈污水、就厕所谈厕所,缺乏全盘化考量的弊端,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人居环境设计更强调协调、有序和动态的系统提升。通过全域范围内农用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改治理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不同领导部门的分工合作,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形成区域整治合力,实现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人居环境设计的效益最大化。
孝南区朱湖办事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于2020年9月获批省级试点,2021年1月被选入国家级试点。项目区地处江汉平原下游,紧邻武汉,是湖北省森林城镇,区内有“东方净土、湿地奇景”之美誉的朱湖湿地公园,是中华老字号“孝感米酒”工业化生产发源地,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朱湖糯米原产地。区内自然村湾规模小,布局零散,空心率高;三合村等核心村组绿化杂乱、杂物堆放、设施陈旧、墙面破损、环卫设施缺失,整体环境亟待提升;湿地设施陈旧,水质欠佳,湿地生态旅游优势未充分发掘等问题。
孝南区朱湖办事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规模7.53万亩,以孝感东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投资运营主体,项目群众参与度高,村镇领导班子能力强,群众基础良好。项目依托有利的湿地资源,全方位整合各项资金,包括政府直接投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社会融资等,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和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融为一体,进行整体打造。项目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期实施,保证前期规划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计划到实施期末,形成一主一副(多点)的村庄布局。
朱湖人居环境设计不局限于小范围农民居住环境的整治,而是着眼于朱湖全域综合整治项目区内的环境整改治理提升的大格局,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来进行整体统筹布局。
设计坚持以空间规划为引领,无规划不审批,严格按照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对项目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布局和定位,优化生态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以朱湖场部为核心,塘口社区为副中心,先锋一村、先锋二村、协和村、三合生产队等多个村湾为整治重点的“一主一副多点”的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布局,实行统一立项、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利用“一张图”全程监管,坚持负面清单“十不准”,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了空间规划、战略规划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充分协调,有效衔接。
打破不同归口管理部门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现朱湖人居环境设计和实施监管和建造的全域覆盖,成立2020年度孝南区朱湖办事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并对孝感东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朱湖办事处、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发改、水利、环保、住建、交通等有关部门进行明确分工,保证共治共管,协作推进。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多元共治,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各界群体参与到朱湖全域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的积极性,形成朱湖全域项目人居环境设计的合力。
大力整合各个部门的涉农资金,做到多元投入,科学运作,集中财力保障人居环境设计各类项目实施落地。在朱湖人居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结合实际分批推进,分期建设,从规划核心区位、群众呼声高、群众基础好、基础条件更优的村湾和重点景观项目入手,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非核心项目顺利实施。
围绕朱湖国家湿地公园,推进全域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充分的发挥人居环境设计在生态修复、农旅融合、湿地观光等各类项目景观空间打造的专业优势,依托全域项目农田生态整治,铺设农田观光栈道,美化水塔、桥体、渠道、水闸等农田基础设施,打造农田生态景观。完善湿地公园内荷塘泛舟、亲水听鸟、圩田探秘、生命步道、自然科普、登高揽胜、绿道漫游等10多处特色景点建设,配套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对接鄂旅投,开展4A级景区申报工作,形成“生态农业+旅游”产业,预计项目实施后,可接待游客10.65万人次/年,按照人均消费200元/次,可创造旅游产值2130万元/年,创造利税 127.8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约600万元/年,为朱湖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根据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布局,选取朱湖农场三合新村作为村湾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先行试点村。规划设计充分的利用现有基础条件,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等各类专项资金,遵循《孝感市乡村振兴“三项行动”负面清单的通知》中村庄建设负面清单相关联的内容,从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村民自主改造建设,改善和提升村湾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规划设计从清理、梳理、整饰、业态、管理这五个方面入手,积极清理破败、无序、违章的建构筑物,清理房前屋后杂草杂物,改善村湾内部环境;梳理村湾可用空间,设置景观及公共活动空间,合理地布局停车场地与文化展示空间;整治刷新村湾道路,粉饰道路围墙和菜地篱笆;修整居民前院;对现有建筑赋能,村委会办公和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百姓舞台、图书室等服务功能相结合;对环境卫生、服务、业态等进行长效管理,配套标识系统等管理设施。从房屋美化、改造游园广场、整治坑塘沟渠、村湾绿化提升、新增停车场、完善原有配套设施等方面做全面改造提升,将村庄自身文化及产业特色等融入景观设计中,打造生态宜居村湾。
项目区文化资源丰富,湿地资源、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文化要素十分丰富,在朱湖人居环境设计中将孝感“孝”的基调、湿地“绿”的理念、环境“美”的元素,以及红色文化、乡土文化融入到主题墙绘、特色景墙、雕塑小品、宣传标识、铺装中,将拆迁村落中回收的毛石砌块、竹子、老石板、老木板、红砖、以及水磨石等进行二次利用,实现乡村记忆和当地工艺的传承与展现,在景观设计中培育朱湖特色乡风乡情。
朱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采取“人居环境设计+五共”举措,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中,不停地改进革新全域整治共同缔造形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规划共谋。设计团队选派专人驻村,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充分倾听群众心声,将群众意见融入规划设计。
项目共建。对垃圾清理、庭院整治、花木盆栽等房前屋后人居环境整改治理项目,引导群众自力改造,多次举办“共建五美庭院,共享健康生活”等主题活动。对小型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公共绿化、微景观改造、农村广场等简易工程,支持村集体组织村民参与施工,实现人居环境设计施工共建共享。
建设共管。建立公示制度,做好项目信息公开,号召老党员、志愿者、乡贤能人参加工程监理,邀请村民代表参加项目推进会和工程例会,形成群众参与监督机制。实施专业化运作,推动“国土整治+民间创意+网红打卡+农事体验”等资源汇聚,赋能价值提升,丰富生产生活,促进农村发展。
效果共评。坚持“服务谁、谁评价”的原则,建立项目建设全过程群众评价机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放问卷调查、组织并且开展群众评议打分等方式,进行量化评价。开展“最美朱湖人”“最美庭院”“五零”模范户“最美工程”等示范评比活动,增强群众荣誉感、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文明新风,形成良好风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成果共享。推进村庄美化亮化、道路提档升级和广场、亲水平台等活动空间的改善提升和共享使用;提档升级3个社区服务中心,提升党群服务水平;借助市场力量,推广特色农产品种植,推进农文旅康等产业融合,引导村民就地就业创业,鼓励村民利用自住房打造民宿、农家乐等服务产业。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的乡村村振兴格局,实现整治成果全民共享。
(左图:新乡贤在村庄宣传栏绘制乡村振兴图画;右图:村民志愿者绘制主题墙绘)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人居环境设计以全域整治项目为平台,将协调人地关系与提升人民满意度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全域整体统筹规划,整合政策资源,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以村庄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作为抓手,充分的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注入地域文化元素,强化村湾环境整改治理,兼具生产生活实用性、生态景观观赏性和文旅发展服务性,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系列一】“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的湖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