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棒!梓潼获《中国自然资源报》点赞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8-02 14:41:05

  初秋,一场细雨洒过四川省梓潼县宝石乡天生村的山梁,润湿了村庄,院落和田野。被雨水浸润过的绿色,饱满而丰润,稻田、玉米和果树都泛着深深浅浅的亮光。天生村党支部书记董兵贤指了指眼前的一片地笑着说:“这里的水稻长势不错,真得好好感谢土地整治项目啊!”

  69岁的张寿弟正在田地里忙碌着。他和记者说:“我家有7亩承包地,以前这些大小不一、高低不平,大的地块有四五分,小的只有一分多,小地块,牛耕用不上,只能靠肩挑背驮,一些坡度大的地方没法耕种。”

  张寿弟的焦虑,在天生村都会存在。为了生计,上世纪90年代后,一些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耕地撂荒现象较为普遍。“梓潼县位于金牛古蜀道上,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县,土地成片少,要想村民富起来,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才是根本。”宝石乡党委副书记金晓龙说。

  2017年,横跨宝石乡天生村、场坝村、庆祝村的土地整治项目正式落地。“要建就要建最高标准的农田,这是当时市县两级政府共同的心声。”绵阳市耕地保护科科长黎刚说。

  梓潼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张梅是天生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具体“操刀人”。她向记者介绍:“过去,做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时,工程措施侧重于重点区,一般整治区域布局的工程措施较少。现在,我们采取了全覆盖+精准实施的模式,对涉及新增耕地的图斑进行全覆盖踏勘,对项目实施前土地利用现状、测绘数据及设计进行现场分析论证。仅这一项,工作量就成倍增加。比如,现在实施的文昌镇飞龙村等4个村土地整治项目规模有1万余亩、涉及4800多条田坎。我们所有人员被分成10个组,每个组2~3人。大家早出晚归,用了1周时间才完成外业测绘。同时,试点推进、分片实施。每个项目区都选择1~2个试点点位先行开展整治。只有试点点位达到了要求,才在项目区全面推开。”

  “在验收核查阶段,绵阳市对项目资料不全、数据不准、影像不实的新增耕地,采取‘零容忍 ’态度,坚决不将这类新增耕地纳入验收,真正的完成新增耕地看得见、指得出、能上图、能落地。”黎刚补充道。

  “过去每亩地只有七八百块钱的收入,现在地整好了,一亩地的收入实现了翻番。而且,种地再也用不着肩挑背驮了,播种用播种机,翻耕用翻耕......你别看我都60好几,种田完全不在话。”村民罗文贵笑着说,“今年我还接下了邻家的20多亩地来种,预计一年收入四五万块钱不成问题,哪个说种田不赚钱呢?”

  记者顺着董兵贤手指的方向看去,每棵玉米下都套种着其他作物,有豇豆、辣椒......金晓龙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揭开了迷底:“梓童是农业大县,种粮食的历史非常悠久。整治后的土地种什么。 当时村里面有很多意见建议。有人提出种经济作物,提高产值,让村民增收。 但镇村两级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充分的利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开展立体种植,在一块地里套种多个品种农作物,有效实现增产增收。”

  天生村村民利用土地整治后的“金土地种水稻,坡地栽植柚子树,又在粮食地里套种蔬菜。

  罗文贵和记者说,粮食下套种蔬菜,不但不影响粮食的生长,套种作物采收后,其根、茎、叶在土壤里自然腐烂,还可以变成天然有机肥料。

  “按照每亩产蔬菜8000余斤、每斤0.15元计算,平均亩产值1200元左右, 除去人工、种子、化肥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每亩纯收入在 800元左右。通过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仅种植一项,每户就能增加收入2000余元。今年柚子又将迎来挂果期,农民又有了一笔新收入。”金晓龙开心地向记者算起帐来。

  被雨水洗过的天空澄净透明,一望无际的绿色水稻吮吸过初秋的雨露,带着喜悦挺立在田间。这是离天生村不远的文昌镇金燕村。与天生村相同的是,这里在土地整治后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不同的是,这里的旱地部分被盖成了水田,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金燕村耕作条件曾经与天生村十分相似。“无论是自家耕种,还是租给别人,收入都很低,慢慢就荒了。”村民张成武说,他家里有5亩多早地,种玉米、红薯,赶上好收成,一亩最多也就能卖500元钱。他很羡慕村里平坝地上的村民:“他们种稻谷,每亩1000多斤,就有1000多块的收入。如果发展稻田养鱼、养虾 ,每亩收入还能翻倍。”

  文昌镇副镇长杨军和记者说,过去村里旱地撂荒比较普遍。他们也曾想过把这些旱地流转出去,前前后后有几批人过来考察,但是都没有继续下去。旱地只能种水果,对技术方面的要求高,村里道路 、水渠等基础设施又都不完善,有意向者都因为投入成本太高望而却步。 在“旱地改水田”项目实施前,村里没有成规模的土地流转,产业根基弱。

  为了有所改善,实施“旱改水”成了必然。 但这里“旱改水”并没有摊大饼,只在合适的地方进行,主要开展了以配合平整土地为目的的格田整治项目,让田地块连成一片,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

  今年3月初,张成武终于将水稻秧苗栽入了水田里。看着长势良好的水稻,他估计1亩能收1600多斤水稻,”这里跟平坝上的好田差不多!”

  “旱改水”考虑的是山水林田湖自然ECO。 现在田变好了,过去很难承包出去的土地已经有很多人前来咨询承包事宜。“这么好的地,必须种粮食。村里的意见很坚决。”杨军说,“我们的打算是建成易于耕作,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基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梓潼只是四川耕地保护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为了让粮食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四川正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高产稳产。

Copyright © 2020 m6米乐娱乐 | 晋ICP备20000801号-3